close

卡帕多細亞(Cappadocia),希臘語:Καππαδοκία,亞洲歷史上的一個地區名,大致位於安納托利亞東南部。

在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時代,卡帕多細亞包括了從托羅斯山脈至黑海之間的廣大地域,如此定義,其南面以托羅斯山脈為界,東抵幼發拉底河,北面與本都接壤,西面與中央鹽鹼荒原相接,具體的範圍之廣度則很難予以確定,人們現在知道,卡帕多細亞東西大約為400公里,而南北只有240公里。
卡帕多細亞的基本地質特徵是高原。

歷史學家們對於波斯帝國統治前的卡帕多細亞地區的歷史知道的很少,據信這塊土地是第一支使用鐵的民族西臺人的發祥地。西臺帝國崩潰後,卡帕多細亞居住着穆什基人。

西元前6世紀,穆什基人被呂底亞國王克羅埃蘇斯擊敗以後,卡帕多細亞陷入分裂,由許多小王公所統治。
在大流士一世時代,卡帕多細亞已是波斯帝國的轄地,但是擔任總督的都是些本地王公。

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期,卡帕多細亞的總督是阿里阿拉特一世,他在波斯帝國崩潰後實際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此後卡帕多細亞的歷史即為阿里阿拉特王朝的歷史。
亞歷山大從未到過卡帕多細亞,他滿足於讓這個小公國充當自己的藩屬,沒打算去征服它,由於阿里阿拉特一世的靈活態度,他的家族保住了對卡帕多細亞的統治權。
亞歷山大死後,其下一名將領歐邁尼斯打算在小亞細亞建立自己的地盤,於是入侵卡帕多細亞將阿里阿拉特殺死,但歐邁尼斯一死,阿里阿拉特的兒子阿里阿拉特二世就恢復了本家族的政權。

羅馬崛起的時代,卡帕多細亞成為與羅馬發生緊密聯繫的國家,時為敵人時為同盟,而塞琉古帝國在亞洲的權力崩潰之後,卡帕多細亞就徹底倒向羅馬。
前17年,提比略皇帝取消了卡帕多細亞的獨立地位,把它變為帝國的一個行省。

卡帕多細亞的文化深受伊朗文化的影響,它的王室和貴族完全伊朗化,國家組織也接近于波斯帝國。


1985年,「格雷梅國家公園和卡帕多細亞的岩石地點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
  登錄名稱:格雷梅國家公園和卡帕多細亞的岩石地點群 Göreme National Park and the Rock Sites of Cappadocia
  評定標準:(1) 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3) 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5) 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
       (7) 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Goreme 及周邊,理論上地圖的範圍都算 Cappadocia



========================================

話說數百萬年前,卡帕多細亞的火山大爆發,火山灰泥涵蓋了整片卡帕多細亞地區,岩漿冷卻後形成了基本的石灰岩地質,隨著風化及雨水的沖刷,地貌出現了不同的模樣,人類的足跡也開始出現在這塊土地上。

這就是卡帕多細亞,一個有喀斯特地貌的地方
喀斯特地貌就是所謂的石灰岩地形,在中國廣西、雲貴一帶都可以看見



現在的位置是〝格雷梅〞(Göreme,希臘語: Κόραμα),原名Korama,出於實際的一些原因才更名為格雷梅,在整個旅遊區裡格雷梅算是較中心的位置,交通上算是較為四通八達,在古羅馬時期就有形成定居地點,現在作為旅遊城市



===== 奇岩 社區 與 教堂 =====

一般遊客來到這裡的主因應當為這裡的特殊地形,雖說喀斯特地貌在很多地方都有,但風情各有不同,這裡的還有人們住過的痕跡。來的第一天就四周徒步,主要就是想好好的欣賞這裡的「奇特」。

眼前的就是喀斯特地貌



這一帶被稱為 Rose Valley(應該是,亦或Red Valley?),其名應該與峽谷顏色有關



筆頭般的岩石



古時候人們就會像這樣就地取材的挖岩而居,但現在格雷梅鎮上的反而不一定是渾然天成



某處的石穴裡



這裡是很不錯的徒步地,畢竟翻山越嶺與別有所不同



風化而呈圓形的岩石



或許我可以稱這些為風動石



懸而不墜,大自然的傑作



前方是被稱為 Pasabag 的地方,有許多仙人煙囪



傳說精靈就住在這些煙囪石裡,所以才會有仙人煙囪的名稱



這個感覺像蘑菇....





在這裡閒晃時還遇上一團台灣人,閒聊好一會,停車場看到不少遊覽車,多是衝著煙囪來的吧~@@"


----------

這裡是「Zelve open air museum」,一個洞穴社區



這裡有住家、教堂,還有清真寺,一個卡帕多細亞地區的時代縮影可以在這裡體會到





但說起教堂,最多的還是集中在眼前的這裡,「Goreme open air museum」



這裡有數十個石穴教堂,但色彩斑斕的並不多,大多是簡單的壁畫



這裡的教堂多是九世紀後才有的,大抵是躲避阿拉伯人的基督徒挖鑿的





這是第二華麗的



其實裡頭都是不能拍照的,所以最精緻華麗那間的照片就欠奉了



===== 地下城(underground city) =====

在這裡的日子,交通上沒花到半毛錢。近的理所當然就徒步,遠的就搭便車,最開心的是這一趟,我轉兩次車來到了〝德林古優地下城〞(Derinkuyu underground city),由衷的感謝。


德林古優地下城(Derinkuyu underground city)的入口



在這塊大地上的地下城並不止一處,而德林古優地下城只是其中的一個,但從何時何人開始挖掘地下城已不可考,也許是一種就地取材的特殊居住模式,比較可靠的考古證據也只說明自西臺文化時期地下城就開始有了雛型。

空氣循環系統是最顯見的設計,垂直而建的通氣孔深達70至80公尺,提供地下四萬平方公里空氣流通,也可讓高達九層的地下城從最底及最上層保持攝氏13至15度的均溫,也因此每一個地下城都很適合釀酒,更不怕惡劣的氣候。




資料上說德林古優地下城共有八層,但扣除掉地下河道及其它,能下到的似乎只有四層,但已很狀觀了



後來遇見幾個朋友說來這裡後滿滿的都是人,我說:不會呀,我逛得很自在~
後來分析,他們是走所謂的紅線綠線行程,很容易好幾車都碰到一個時間點,難怪會滿滿的都是人....@@



這樣子的自由,就是當流浪漢的好處吧?





很多階梯要彎著腰走



餐廳?會議室?這是個很有想像空間的地方



一個機關石門,真不容易呀....



現在有電燈所以算是明亮,在古時候應該還要暗上不少



直通地面的氣孔



地下城大概在8世紀後就漸漸荒廢了,畢竟人類是適合生活在大地上。直到本世紀,這些地下城才開始被一一發現,目前可知的有三十多座,這樣子的地下化生活,也沒有明確的時代背景資料去佐證分析,著實讓人不可思議。


===== 其它城市 =====

----- 烏奇夏(Uchisar) -----

烏奇夏(Uçhisar)意指「第三個堡壘」,我只是路過這裡,那個堡壘要錢,所以我也沒進去



從烏奇夏看大地





----- 阿凡諾(Avanos) -----

阿凡諾(Avanos)



眼前這條是「紅川」,富含鐵質,土壤適合做陶器,所以這裡是個「陶磁小鎮」























===== 熱氣球 =====

在格雷梅每天都會上演熱氣球升空,很貴,一個人似乎是1xx美金,當然與我無關了~
雖說如此,但爬上山頭上「看氣球」,這我倒有興趣。


一般都是天微亮就升起,因為氣球上的人要看日出



就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萬球升空也是一種奇景。果然,數大便是美







在山頭上的不止我一人,像這個是正妹~(不信你等她回頭....)



其中一個熱氣球降落點在附近,真是一整籠的錢呀....@@"



熱氣球就這樣子載下山,我也順道回去吃早餐了....



===== 後 記 =====

這裡已經十足商業化了,畢竟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旅遊之地。

前後住了兩間有床位的旅館,態度不太好,規則多,例如不給洗衣服之類的(但我還是邊洗澡邊偷洗),可能也因為我都不參加行程吧,我這樣的客人不討喜~但也還好啦,反正我只是要便宜的床位兼且讓我洗澡睡覺罷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這些旅舍都有個共通點,就是都有這樣充滿美感的早餐....@@(免費的)



這只是頭盤罷了,後來我會偷打包.... :D


----------

離開台灣也好一陣子,每每遇上會說中文的都會變得像話癆,這回也不例外。
在第一間旅館我遇上了〝四林〞,四林是四個台灣來的林姓女子,鄉親呀~
整天說英文,一但碰上大展口舌之快的機會就哇哩哇拉的始勁說,雖然我也不記得我瞎扯了些什麼,但我是相當的謝謝她們呀~╮(╯▽╰)╭

臨別前還給了我不少吃的,台灣的鐵蛋耶.... :D



----------

這一排是格雷梅的車站,基本上去大城市的都有



在最後的晚上要等夜車離開,預計是要等到半夜十二點多,幸運的又碰上了台灣人,他們是明基哥及其妹妹
托福,邀請我到旅館坐坐,還聊了很長一段時間,打發了冗長的夜晚等車,也是由衷的感謝呀~



台灣人,滿滿的人情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蒼海中的 朔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