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彼得堡(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Sankt-Peterburg),曾稱列寧格勒 Leningrad/Ленингра́д 和彼得格勒 Petrograd/Петрогра́д,俗稱:彼得堡Piter Питер。
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聯邦直轄市,同時也是列寧格勒州的首府,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

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這個城市,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譯自德文「Sankt Peterburg」。該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並在這裡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

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

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德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
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
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餘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
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史達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史達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史達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

1991年9月6日,蘇聯解體後,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而列寧格勒州維持原名。


聖彼得堡的位置



========================================

俄羅斯的旅程開始。

到這裡總算是踏入了俄國的第一個城市,可能聽多了神秘俄羅斯的故事,心中總是忐忑不安,但事後整體看來也不是這麼回事,果然開始可以少一點先入為主的概念。
聖彼得堡是個很漂亮的城市,除了語言是俄羅斯語之外,可能也離歐洲近,與北歐城市也不會有太大差異,至少我感覺上是這樣。


芬蘭赫爾辛基到聖彼得堡,半夜兩點多過海關



在俄羅斯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住宿總是很難「找到」,多是在二樓之上不講,總是不會有明顯的招牌。
大致情況,當我依地址找到街道後,放眼望去沒看見招牌,然後我就會在這一帶盤轉很久,最後才靠一些蛛絲馬跡得知某戶電鈴是旅店(例如牆上貼的小紙之類),再按電鈴透過對講機,終得其門而入,過程超累人。
詢問原因,多會語焉不詳,據日後一間的小弟告知我比較多一點,他說因為俄羅斯的警察很麻煩,再加上俄羅斯對國外遊客有諸多規定,所以經營旅店警察總會上門生事,連帶就影響店家老闆(討錢之類的),所以營業上不如保持低調。

找不到可以打電話問?....我旅行不帶手機 :D


這一間隱藏在一個社區後面的角落裡,還不錯,因為它算是有招牌的



街上充斥著俄羅斯文字,這是花旗銀行



很兇惡的廣告



俄羅斯想找到會說英文的人並不容易,這是幫了我很多的Tourist Information



對聖彼得堡我沒有太深的「怨念」,所以待的時間沒有很長,接下來的介紹也不會太深入,請隨意看看。


===== 冬宮(Winter Palace) =====

眼前的是冬宮廣場,廣場上的建築物多是在不同時代建造的



這就是冬宮,是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1721年(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屬俄羅斯巴洛克建築,直到1917年前一直是俄國皇帝們的皇宮



廣場上立了一根亞歷山大紀念柱,這是為了紀念戰勝拿破崙而建的,高47.5米,直徑4米,重600 噸,用整塊花崗石制成,頂尖上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雙腳踩著一條蛇,是戰勝敵人的象征


現在的冬宮一般被稱為「埃米塔什博物館」(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以古文字學研究和歐洲繪畫藝術品聞名世界。

原冬宮有皇宮與博物館的雙重性質,早在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彼得羅夫娜女皇在位期間(1741—1761年)已具有皇家博物館的屬性,直到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夫娜二世女皇在位期間(1762—1796年)極大的擴充了冬宮的館藏數量,並於1764年在冬宮內建立了埃米塔什博物館,在當時是她的私人博物館,當時收藏的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從柏林商人戈茨科夫斯基手中獲得的225幅繪畫作品,及來自歐洲和北亞地區的藝術珍品,之後直到1852年,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1917年,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宣布退位,冬宮才結束了它作為皇宮的任務,而博物館在12月17日慶況自己的建館日,這—天也是神聖葉卡捷琳娜日。


雖然藏品不少,但是累了,就單純看看鐵門的剪影吧



===== 喀山教堂(Kazan Cathedral) =====

喀山教堂位於涅瓦大街上,由俄羅斯建築師沃羅尼欣設計,於1801年8月開始奠基儀式,教堂以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為藍本,歷經10年於1811年竣工。

建築師在設計這座教堂時遇到不少困難,其中之一就是東正教要求教堂必須面向東方,但是主要街道涅瓦大街是在教堂北面,想讓教堂在主要街道看上去很壯觀就是個頭痛的難題,為此,建築師們把側面設計得十分壯觀,所以照片有弧形圓拱廊柱的這一面實際上是教堂側面,不像梵蒂岡的聖彼淂教堂有弧形圓拱廊的是正面



喀山教堂名稱來自于教堂內所供奉的喀山聖母像,當恐怖伊凡的軍隊突擊喀山時,在烽火中發現了這尊聖像畫。
由于喀山聖母像不斷地傳出顯靈的事跡,故成了俄羅斯東正數教徒最敬奉的聖像之一



第一次顯靈於伊凡雷帝(伊凡四世,1530年-1584年)時期,在於蒙古戰爭時期,多次顯靈使蒙古大軍不戰而逃。
第二次顯靈於俄法戰爭,元帥庫圖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到喀山聖母前祈禱,聖母託夢給庫圖佐夫將出現從沒有過的寒流,這次寒流使拿破崙軍隊不戰而逃凍死過半,而且全無戰鬥力,使庫圖佐夫一戰成功。
第三次顯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正教教宗向喀山聖母像祈禱,聖母再次託夢給教宗說寒流將第二次出現,這次寒流使德軍凍死過半,坦克無法開動,飛機無法起飛,手無法扣動扳機。

喀山聖母像在每次都會消失,但是俄羅斯人民相信當俄羅斯再次出現災難的時候將會再次出現。


現在喀山教堂內安葬了俄羅斯著名元帥庫圖佐夫的骨灰



--------------------------------------------------
【大紀元7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11日專電) 7/12/2004 9:58:17 AM
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決定將懸掛在其梵蒂岡私人住宅的一幅俄羅斯喀山(Kazan)聖母像畫歸還給俄羅斯東正教。由於此一聖像在俄羅斯東正教是重要信物,因此畫像是十六世紀的真品,還是十八世紀的複製品,引起廣泛討論。
據悉,梵蒂岡代表團將在8月二十8日攜帶這幅喀山聖母像到莫斯科。教宗保祿二世希望利用此聖像來緩和梵蒂岡和俄羅斯東正教之間的緊張關係。
教宗本來希望把這幅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繪有聖母和聖嬰的著名俄羅斯聖像親自送回俄羅斯。但是,俄羅斯東正教教皇亞歷克希二世明確表示,教宗將不受歡迎,因為兩個教派之間長期以來關係緊張。
不過,上個月教宗向東正教做出了友好的姿態,邀請東正派教會重要領導人前往羅馬訪問。八十四歲的教宗保祿二世希望在其有生之年,促成兩個宗教間的和諧。但今天俄羅斯東正教對此事評論的焦點卻是該聖像是否為真品?因為真品在十六世紀就失蹤。由於東正教經文有很多喀山聖母像創造神蹟的故事,當時聖像失蹤案還被記載在歷史中。此間東正教人士指出,梵蒂岡所收藏的應該是十八世紀的複製品,但是因年代久遠也非常珍貴。
--------------------------------------------------


===== 基督喋血大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Blood) =====

教堂前公園,很愜意的地方



基督喋血大教堂是聖彼得堡的一個主要景點,正式名稱為「基督復活大教堂」(Собор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



之所以會蓋起這間教堂,原因如下:
1881年3月13日(儒略曆:3月1日),當時的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的馬車通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扔進一枚手榴彈後爆炸,皇帝出血嚴重,被送回到冬宮後幾小時後死亡。
1883年,其子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亡父在此地點修建教堂。


但是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07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時期才最終完成



暗殺發生現場的一段街道被封閉在教堂內,在亞歷山大遇刺的精確地點設計了一個祭壇(沒進去,詳細我也不清楚)



喋血大教堂特意設計成中世紀俄羅斯建築,類似於17世紀的雅羅斯拉夫爾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紅場的聖巴西爾大教堂



===== 其它 =====

這是聖以撒大教堂(Saint Isaac's Cathedral),高101.5米、長112米、寬100米,以彼得大帝的主保聖人——達爾馬提亞的聖以撒命名



「青銅騎士」(Bronze Horseman)是聖彼得堡的標志性雕塑,座騎上的是彼得大帝。以武力奪取沙皇寶座的德國女人葉卡捷林娜二世為了證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統的繼承人,修建了這個彼得青銅騎士像,這一塑像曾受到偉大的俄國詩人普希金的高度頌揚,寫下了他最出名的敘事詩《青銅騎士》



驚見俄羅斯結婚新人



===== 彼得-保羅要塞(Peter and Paul Fortress) =====

在冬宮的對岸,過了橋就可以來到「彼得-保羅要塞」



彼得保羅要塞是聖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築,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後幾經擴建,建成六棱體的古堡 



俄羅斯國徽



彼得-保羅要塞最初由彼得大帝下令建造,以防止來自瑞典的可能攻擊,內裡有各式的軍用建築





這是彼得大帝



彼得保羅大教堂(Peter and Paul Cathedral),是這裡的最早教堂



===== 極光號巡洋艦(Russian cruiser Aurora) =====

沿著彼得保羅要塞外頭道路往東走,就可以找到這艘頗有名氣的巡洋艦



這就是極光號巡洋艦



「奧羅拉」意為「黎明」或「曙光」,在古羅馬神話中是指司晨的女神。

極光號巡洋艦原為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一艘巡洋艦,艦長124米,艦寬17米,排水量6730噸,經歷過三次革命和四場戰爭,因參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而聞名於世。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極光號的官兵接受布爾什維克黨指示,開進涅瓦河。9時45分,極光號巡洋艦率先向當時的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開炮,所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就是指極光號巡洋艦炮打冬宮發出進攻的信號。
1941年6月2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光號因無力抵擋德軍的轟炸在港口自沉,直到戰爭後期,被打撈出水並進行了修復。
1948年起,極光號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艦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並成為海軍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路旁標誌



總是存在挑戰的人們



===== 後記 =====

在俄羅斯,溝通會是個問題,其中包含買火車票。


這是聖彼得堡火車站



不過好運的是,在俄羅斯無論那個火車站都能提前先把火車票買好,只要確定日期。
在開頭時講到一個幫助我很多的Tourist Information,因為在這裡一定有會說英文的人,服務小姐也很熱心,我請她幫我查好火車日期時間寫在紙條上,那我只要遞給售票窗口,然後再掏錢,這樣就行了。

外國人買火車票是一件值得瞧上的戲,因為大多會去旅行社會出票中心,售票的大姐人不錯,這樣寫好好的購票方式多少讓她覺得有趣,過程中多少雞同鴨講但也把票給出完了。


西伯利亞鐵路我分成六段坐,在這裡先買好了前三張票



純俄文的時間表



下一站,莫斯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蒼海中的 朔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