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 度==========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

印度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時區為+5:30,土地面積約328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90倍大。

印度人口約12億(2011年),為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口第二大國,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25%的達羅毗荼人和一群非定居的族群。

印度的語言複雜,英語已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的地位,但依舊為「第二附加官方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
目前印度的官方語言為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包括了馬拉雅拉姆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孔卡尼語、馬拉地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喀什米爾語、信德語、尼泊爾語、梵語、曼尼普爾語等,另外登記的還有超過1,600種語言。

印度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全印度約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主要宗教還有伊斯蘭教(13.4%)、錫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國殖民統治,基督教(2.3%)盛行,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如今在印度的影響力已逐漸式微,僅佔總人口的0.71%。

----------
中國歷史上,西漢稱印度為「身毒」,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等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為『印度』,這些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文名सिंधु‌(Sindhu)。

----------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


==========地 理==========

印度從北到南長3,214公里,東到西長2,993公里,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伸入印度洋,東南部為孟加拉灣,西南部為阿拉伯海。

印度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北部的喜馬拉雅高山區、中央恆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肥沃的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
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
另外,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

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是喬戈里峰(在有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海拔8611米,而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干城章嘉峰(尼泊爾與錫金邊境),海拔8598米。


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
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印度地圖



==========歷 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仍探討中。

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西北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較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晚了幾個世紀,故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種姓: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祭司),剎帝利(Ksatriya,貴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羅(Sudra,奴隸),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將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的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音:沾)陀羅(達利特)。雖然印度許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但在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制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姓歧視的殘跡仍存在於社會中。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分裂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
11世紀:突厥人開始入侵北印,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不過德里蘇丹國的勢力逐漸衰微,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分裂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
16世紀初: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建立了蒙兀兒帝國,並統一了幾乎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但是蒙兀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地方的反抗和統治者的殘暴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
1757年:蒙兀兒帝國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
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蒙兀兒帝國。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裡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英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

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
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知識分子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

1885年:印度知識分子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簡稱國大黨)。
1920年:國大黨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مسلم لیگ,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無力掌控比本國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許印度獨立。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的印度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

1950年代初:賈瓦哈拉爾•尼赫魯(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執政,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
1962年:印中因領土問題暴發邊境戰爭。印巴分別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佈成立孟加拉國。
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不過國內教派衝突頻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
1990年代:印度領導人逐漸意識到印度經濟的落後,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

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問題,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


==========國 旗==========

印度當地稱之為三色旗(印地語:तिरंगा,轉寫:Tirangā),由上到下為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旗面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
1931年,全印國大黨委員會任命7人委員會負責國旗的起草,1947年7月22日被採納為印度聯邦的國旗,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將其沿用。

橙色象徵了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白色代表了真理與和平,而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
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時代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神聖的法輪象徵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徵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印度國旗(頭請打橫),拍攝地點:加爾各答街上



==========經 濟==========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在開始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還並行著准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等等嚴格控管。
1990年代初期,印度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3兆美元,在世界排行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但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1030億美元,世界排行第12位,和人口只有2000萬的澳大利亞相差無幾。

印度有6億多勞動人口,其中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佔50%,服務業及相關產業28%,工業18%。
以GDP比例來看,農業佔GDP的19.9%,服務業和工業分別佔60.7%和19.3%。
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投資本國教育,大批能說英語的人才投入外包行業(即是外國企業把客戶諮詢,電話答錄等等服務轉移到印度)。

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

社會財富在印度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
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


==========貨幣 匯率==========

印度的貨幣名稱為〝盧比〞(印地語:रुपया,英語:Indian rupee),貨幣符號為RS,國際貨幣符號為INR。

----------
我用海外提款的方式領錢,取平均之後大約 1台幣 換 1.51831盧比(含海外提款手續費)。

鈔票上的人像是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硬幣版本較多,上面一排是五元,中間是兩元,左下一元,右下五毛(有兩枚就會放正反面)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Wikipedia』& 其它各網站補充,資料日期:2011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蒼海中的 朔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